当前位置:首页>清淤工程

清淤水渠助力农田灌溉,提升排水效率

2025-05-16 清淤工程 69

清淤水渠助力农田灌溉:破解农业用水难题的关键路径

一、
在农业生产中,水渠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灌溉效率和农田产量。近年来,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,许多地区的灌溉沟渠因淤积、堵塞等问题导致排水不畅,甚至威胁到农业生产的稳定性。清淤水渠不仅是解决农田“旱涝矛盾”的重要手段,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。,清淤工作面临哪些挑战?如何科学规划与实施?清淤后的长效管理又该如何保障?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。


二、清淤水渠为何如此重要?

  1. 解决灌溉与排水的“一公里”问题
    在农业实践中,灌溉渠道的“梗阻”往往发生在田间地头。例如,湖南省新田县水利局农村水利水电股股长骆维指出,全县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总清淤任务达150多公里,清理后可有效改善25235亩灌溉面积,惠及56972名群众。类似案例在多地普遍存在:若沟渠淤积,水流无法顺利输送到农田,不仅影响春耕播种,还可能因排水不畅导致农田积水,引发作物根系腐烂。

  2. 提升抗旱与防洪能力
    以湖北省枣阳市车河管理区为例,因干旱导致部分沟渠涵管破损、杂草丛生,输水功能几乎丧失。通过干群合力清淤,水源得以重新流入稻田,解决了500余亩农田的灌溉难题。另一方面,清淤还能增强防洪能力。例如,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通过疏浚沟渠,实现“旱能灌、涝能排”,确保农田在暴雨期间快速排水,降低内涝风险。

  3. 促进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
    广东省清淤行动累计清淤农田灌排沟渠超2万公里,直接提高了灌溉效率,为农业增产提供保障。数据显示,仅广东省清远市一项清淤工程就使水稻亩产增加约15%,农民收入显著提升。


三、清淤水渠面临的主要挑战

  1. 资金与资源投入不足
    清淤工作需要大量人力、机械和资金支持。例如,湖南省新田县投入200多万元用于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的清淤,但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。,清淤过程中产生的淤泥处理成本较高,若缺乏科学处置方案,可能造成二次污染。

  2. 技术难度与环境影响
    中小河道清淤需结合地形和水文条件,若操作不当可能破坏河岸生态。例如,宁国市人民政府的技术指南强调,清淤前需进行实地测量和规划,避免因过度挖掘导致边坡坍塌或水土流失。,传统机械清淤能耗高、效率低,而新兴技术(如西安建大研发的污水管网自清洁技术)尚未普及,推广难度较大。

  3. 群众参与度不足
    尽管清淤工作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,但部分群众仍存在“事不关己”的心态。例如,河北省靖安县水利局在修复河北村侯家灌片时发现,部分农户因缺乏维护意识,长期占用沟渠种植作物或倾倒垃圾,导致清淤效果难以持久。


四、科学规划与实施清淤工作的路径

  1. 前期调研与精准规划
    清淤工作需以科学规划为前提。以广东省为例,全省清淤行动分为三类目标:改善农村水环境、提升农田灌溉能力、恢复河道行洪功能。具体步骤包括:
  2. 实地勘察:通过测量淤积深度、分析水文数据,确定清淤范围和重点区域。
  3. 设备选型:根据淤泥类型选择合适机械,如绞吸式挖泥船适用于深水区,喷吸式挖泥船适合环保要求高的区域。
  4. 生态修复:在清淤后同步进行边坡修整和植被恢复,避免水土流失。

  5. 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

  6. 机械化清淤:如峻发选煤厂采用“人工+机械”联合清淤,利用高压水枪预冲洗和挖掘机清理,提升效率。
  7. 环保技术应用:西安建大研发的碱性解构技术可实现淤泥有机质与无机砂石的分离,清淤效率提升7倍以上,且分离后的无机砂石可回收利用。
  8. 智慧化管理:通过无人机巡检、传感器监测等手段,实时掌握沟渠运行状态,为后续维护提供数据支持。

  9. 多方协作与群众动员

  10. 政府主导:如安徽省蚌埠市燕山乡统筹村“两委”、网格员开展排查,调配机械集中清淤。
  11. 社会参与:湖南省新田县道塘村通过“主题党日活动”组织党员和种田大户参与清淤,既节约成本又增强凝聚力。
  12. 宣传教育:利用村广播、微信群等方式普及防汛抗旱知识,呼吁村民主动维护沟渠,杜绝乱占、乱倒行为。

五、清淤后的长效管理机制

  1. 建立常态化维护制度
  2. 责任到人:如湖北荆门市子陵铺镇推行“镇村联动、网格管护”模式,明确各段河道责任主体,定期巡查。
  3. 资金保障:部分地区将清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,如靖安县整合2500多万元资金完成4.05万亩农田灌溉整治。

  4. 推动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

  5. 资源化利用:顺德区探索淤泥无害化处理技术,将底泥转化为有机肥料,减少填埋压力。
  6. 景观提升:部分村庄结合清淤行动整治沟渠周边环境,打造“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生态农田。

  7. 完善政策与法规支持

  8. 立法保障:出台《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》,明确禁止非法占用沟渠、倾倒垃圾等行为。
  9. 激励机制:对积极参与清淤的农户或企业给予补贴或荣誉表彰,形成正向引导。

六、典型案例启示

  1. 湖南新田县:系统清淤助力春耕
    新田县通过清淤150公里沟渠,改善25235亩灌溉面积,惠及5万余人。其经验在于:
  2. 分级治理:针对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分类施策,优先解决重点隐患段。
  3. 多方联动:水利局联合13个乡镇,整合人力与机械资源,提率。

  4. 湖北枣阳市:干群合力破解灌溉难题
    枣阳市李楼社区通过群众自发参与清淤,仅用一天时间完成500亩农田沟渠疏通。其成功关键在于:

  5. 基层动员:党支部号召党员干部带头,激发群众主动性。
  6. 灵活用工:结合机械与人工,针对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清淤策略。

  7. 广东省:清淤行动助力乡村振兴
    广东省清淤河道8552公里、水塘1.58万个,不仅恢复行洪能力,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。其亮点包括:

  8. 全民参与:6个月投入70.8万人次,形成党政军民学全面参与的氛围。
  9. 生态导向:将清淤与“百千万工程”结合,推动绿美广东建设。

七、展望

清淤水渠是保障农业用水安全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。需进一步:
1. 加大科技投入:推广智能化清淤设备和环保技术,降低能耗与生态影响。
2. 完善政策体系:通过立法明确清淤责任,建立长效资金保障机制。
3. 强化公众参与:利用新媒体宣传清淤意义,培养群众“护渠”意识。

通过多方协同与持续创新,清淤水渠将从“应急之举”转变为“长效之策”,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入持久动力。